理工学院logo
博学笃行 止于至善
全校数理公共课基层教研室
发布时间: 2024-03-25 14:25 作者: 点击: 80

1.高等数学教研室

高等数学教研室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9人,讲师3人,拥有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公共课主讲教师1人,校级青年教学名师1人,校级师德先锋1人,校级“我最喜爱的青年教师”2人。

高等数学教研室在课程建设中,秉承华罗庚先生“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的办学理念,以“明德至善,好学力行”的矿大校训为指引,充分发挥教师团队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形成了具有矿大特色的高等数学课程育人模式,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能源科技大学提供了坚实的数学基础。2020年10月,《高等数学》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质课程,课程负责人吴楠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公共课主讲教师。

(1)建设好课程思政,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知识传授应该具有人文精神。数学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思想。在教学中注意渗透人文精神,努力实现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教学团队深入挖掘高等数学课程中的德育元素,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将我国古代数学成就、当代建设成就、数学人物和数学史、生产生活知识、数学建模思想、哲学知识、文学艺术知识、重大科技新闻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精神与道德情操的熏陶,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通过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勤奋精神,治学态度,合作理念,创新意识等各方面进行教育引导,修炼学生品格,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健康发展。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树立新颖的教学思维,让融化在数学中的人文精神成为学生求学、做人、做事的动力源泉。

(2)名师引领,打造一流教学团队

高等数学教研室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建设教育理念新进、业务精湛、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团队。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集体教研和参加培训,学习和研讨新的教学技能、课程设计方法、“互联网+”教学手段,如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网络平台建设等知识,努力成为“金师”。参加各类教学比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升教学综合能力。一名教师荣获校级青年教学名师,一名教师荣获第三届北京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二等奖、北京高校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理科类A组三等奖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多名教师在学院教学基本功比赛中名列前茅。

 

(3)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高等数学教研室先后承担多项北京市和校级教改项目,着力研究和改革大学数学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把教学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教研室一直使用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严密性,受到国内广大高校欢迎的,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国家级优秀教材同济版《高等数学》,并根据实际完善教材内容,形成富有矿大特色的授课讲义。张晓宁、濮英英、万桂华等老师编写《高等数学指导》,课程组编写并出版了《高等数学导学》。

 

(4)发挥高等数学教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推动作用

高等数学教研室积极学习了解创新创业知识,研究创新创业方法,努力把创新创业意识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力求改变传统的授课教师当主角,一部分学生当配角,大多数学生当观众的教学模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尊重学生的不同的观念,提倡百家争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通过难题和一题多解的讲解,引导学生总结做题规律,注意解题方法相似的题目的总结和归纳,再加以做题心得整理出小论文。向学生传授应用中国知网等平台查阅与解题相关的论文的方法,通过“解题—总结—查阅—整理”将解题升格为小论文撰写。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总结,完成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研究报告或者小论文,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及能力,同时对于提升其数学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都有重要作用。探索将撰写小论文纳入考核方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和机制。

(5)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将互联网与教学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教材以外知识,促进线上、线下教学一体化,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线下讲解重点知识,线上通过微信、QQ群向学生推送预习资料、复习资料,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线答疑。依托微课、慕课,向学生推荐名师网络教学资源。教材理论知识运用传统模式(PPT+板书)开展教学,梳理复杂知识点,将复杂内容简单化。抽象、不好理解的知识,利用Mathematica、Matlab、Maple等软件辅助教学。拍摄并制作了部分《高等数学A2》课堂授课视频上传于学习通平台。

(6)数学与专业融合,实现公共课服务专业课的目标

高等数学的教学首先致力于通识性(面向全校),作为学习专业课的工具,课程的内容注重结合学生专业特点,避免与专业脱节,努力实现把高等数学和专业内容汇聚在一起的“数学+”。既完成传统高等数学内容的讲授,又把教学内容面向专业。将数学知识与专业案例结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层次,增强专业热爱度和职业发展潜力,实现高等数学与专业衔接,公共课服务专业课,打造“金课”的目的。深入剖析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努力搭建数学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沟通交流平台,鼓励数学教师参与其他学院的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加深对专业的了解,实现数学与专业的交叉融合。

(7)依托学生社团和大学生创新训练,实现拓展素质

在有关学生的倡导下,部分热爱高等数学的学生于2015年组建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高等数学社”。此外还有“青年数学研究会”和“数学建模协会”等社团组织。吸引有数学和建模兴趣的学生加入社团。社团平时以微信QQ群为平台进行学习探讨或学术交流。指导教师和学有余力的同学在微信QQ群中及时回复有关学生提出来的学习问题,对学生进行帮助指导。定期邀请指导教师开设讲座,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开阔学生视野;邀请建模获奖的学生介绍成功经验,通过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向学生积极推荐优秀数学资料、名师微课、慕课、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络学习平台,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训练的课题研究需要数学和统计学知识,我们向参加大创的高年级本科生提供相关知识咨询,使他们运用数学解决专业问题,受到科研训练。

 

 

2.线性代数教研室

永利yl23411官网“线性代数”教研组主要承担我校本科生“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任务,共有12名教师,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讲师3人。“线性代数”课程是我校理工经管类专业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必修课。该课程讲授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包括:行列式、矩阵及其运算、矩阵的初等变换与线性方程组、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相似矩阵及二次型。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理论、计算方法,能运用线性代数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线性代数”教研组教师们积极参加教学研讨会、培训,学习其它高校数学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思路、方法。在《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团队的集体备课活动中,任课老师们学习讨论大学数学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文章。

 

“线性代数”课程通过我校2022年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结题验收。

在日常教学中,“线性代数”教研组教师们还相互听课、取长补短,借鉴其他老师的优秀教法,补充、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思政元素,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线性代数”教研组教师们指导我校多个专业本科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多次获得优秀成绩,多位教师获评“优秀指导教师”。

 

 

 

 

 

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研室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研室共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8人,讲师2人.教研室主要承担全校公共基础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任务。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我校理工类和经管类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必修课,也是很多学科领域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必要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一门数学公共课,教学团队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数学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专业差异,以学定教;同时践行“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实现“思政”与“课程”协同育人,为我校培养能源科技类高层次人才奠定基础。

(1)积极参加教学培训,提升教学能力与水平

“育人先育己”,团队教师积极参加教学培训与教学会议,提升教学水平

(2)定期开展基层教研活动,分析学情,交流经验

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教研室定期组织线上、线下教研活动,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把突出的重难点问题做为后续教学和开展课程思政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3)积极开展课程思政,践行“知识—能力—价值”的立体化育人模式。

教学团队根据课程特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创新教学设计,开展课堂思政,启发学生探索基础学科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鼓励学生重视基础学科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获得2022年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一等奖。

 

 

4.大学物理教研室

大学物理教研室共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6人,讲师8人。教研室承担全校公共基础课程《大学物理1》和《大学物理2》的教学任务。

大学物理课程是我校理工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通识教育必修课,旨在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较系统地获得自然界各种基本运动形式及规律的知识,对基础物理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论、方法能够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并具有最基本的应用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好物理基础。

大学物理教研室通过定期教学研讨、有组织进行教学改革、加强教学交流、开设大学物理竞赛选修课、开设大学物理重修班等教研活动,正不断地提高我校大学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我校建成世界一流能源科技大学,培养能源科技精英提供重要支撑。

(1)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各位大学物理任课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互相听课,相互学习,定期对具体授课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对备课的内容相互交换意见,准确把握课程中的重难点,积极探索难点的突破口,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有组织进行教学改革,推进课程资源建设和考核方式改革

近年来,大学物理任课教师们正在通过有组织地承担各类教学改革项目进行大学物理课程资源的建设。目前,通过教改项目形式已经完成了大学物理课程微视频的资源建设,《大学物理1》线上试题库的建设,同时在建大学物理课程思政,大学物理公共课内容与煤炭专业的交叉结合,仿真软件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索等项目。课程资源的建设,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条件,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任课教师可以利用微视频和试题库资源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和课后测验,并把完成情况计入平时成绩;利用线上试题库增加过程性考核,比如期中考试或月考,让教师和学生更能准确把握教与学的效果。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将进一步提高我校大学物理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3)加强教学交流活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大学物理教研室一直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发展培养,不断加强教学方面的交流活动,通过以赛促教的方式帮助教师们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助力学校世界一流能源大学建设。近年来,教研室已有2位教师获得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最高奖项,1位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2013年,吕坤老师在北京高校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得理工类A组一等奖、最佳演示奖和最佳教案奖,创造了我校在该项赛事的历史最好成绩。2023年,教研室再获佳绩,刘菊老师以校赛第一名的成绩参加了北京高校第十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最终荣获理科A组一等奖、最佳现场展示奖和最佳教学回顾奖。同时,程涛老师获得了优秀指导教师奖。

左图为吕坤老师在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讲授《动生电动势》,右图为刘菊老师在第十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讲授《受迫振动》

 

(4)开设竞赛培训选修课,促进拔尖人才培养

为培养我校大学物理拔尖人才,林南省、程涛、刘菊、郭宏宇等四位物理教师开设了选修课《改变世界的物理学》,对报名参加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的学生进行培训。课程开设后,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学物理竞赛成绩也逐年提升。自2019年实现一等奖零的突破后,21年在一等奖持平的情况下,获奖人数较前两年平均提高了80%,23年延续了之前的上升势头,共有11人获奖,其中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8名。

(5开设大学物理重修班,解决学生课程考核难题

为了帮助在大学物理课程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而未能在正常考试及补考中通过考核的学生,教研室在学院路校区开设了《大学物理1》和《大学物理2》重修课,共计60学时。该课程自21年开设以来,已帮助超过600多名学生完成了大学物理课程的重修,参加重修班的学生考试通过率超过60%,远远高于未参加重修班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尽心尽责,注意鼓励学生,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帮助学生建立起信心,并最终通过该课程的考核。重修班的开设很好地解决了之前学生无法系统学习而难以通过课程考试的问题,为大学物理教学和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展望未来,大学物理教研室将一如既往地积极推动各项教学活动,提升教师们的教学水平,提高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继续为能源科技精英的培养和学校世界一流能源大学的建设贡献力量。